在央视主讲《诗人毛泽东》的大校

毛泽东诗词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
在2006年和2007年的时间交接点上,一个肩佩大校军衔的军人,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“周末开讲”节目中主讲8期《诗人毛泽东》。但凡在当代军事文学领域里行走过的人都认识他——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朱向前。
事实上,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之前,朱向前已经在国防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现代文学馆、鲁迅博物馆等全国50多所高等学府和学术单位进行了近60场讲座,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对毛泽东这位开国领袖的回忆和尊敬。他讲座的受众面非常广,上至将军,下至青年学子。讲座受欢迎的程度是朱向前20多年进行各类文学讲座中从未遇到过的。中间休息时,朱向前常常被听众团团围住,要求签名,合影,以至于他来不及上厕所。一次在鲁迅博物馆讲完后,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和一个80多岁的老者先后上台用美声和评剧唱法演唱了毛泽东诗词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和《卜算子·咏梅》,将讲座推向高潮。2005年12月26日下午,朱向前还在厦门市的“人民讲坛”上做客,27日上午又被请到西安政治学院的讲台上。
中国文艺报的副总编辑吕先富说,人们对朱向前的讲座反应如此热烈,简直可以用“盛况”来形容。
对此,朱向前说:“我觉得讲座之所以受欢迎,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的独特价值与魅力。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目中,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。”
一首百字词,毛泽东改了50年
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最早接触是在他10岁的时候。那是一本由周振甫编注的1964年版的《毛泽东诗词》,上面共收录了毛泽东诗词37首。因为天天翻看,这37首毛泽东诗词,朱向前很快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。但他真正对其研究,是30年之后。
朱向前是国内著名军旅文学批评家,担任过茅盾文学奖、鲁迅文学奖、冯牧文学奖国内三大文学奖评委,并于2004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。他把毛泽东诗词定义为“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后一座高峰”,并将这个概念传达给他的学生们。讲的过程中,朱向前觉得毛泽东诗词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很大的世界,还蕴含着许多欲说还休的话语,完全可以展开来讲。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来做这件事情,还是两次到国防大学去讲课。
2005年1月17日,朱向前应邀到国防大学第3学术厅讲毛泽东诗词。讲了两个小时,现场的将军们反应热烈。朱向前心里明白,这也许是将军们一种礼貌的表示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3个月后,国防大学来函,请他再讲,不仅由副教育长霍小勇主持,在最高规格的第1学术厅演讲,而且国防大学的党委常委们都来听课,与他讨论毛泽东诗词。也就是从这一次开始,朱向前开始将“思想”变为“行动”。他大量收集阅读并研究了海内外关于毛泽东政治的、历史的、军事的、诗词的、非诗词的资料100多种共计3000多万字,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“一种解读”。之所以叫“一种解读”,朱向前说:“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对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的一种解读,更多地是从文化的、文学艺术的角度切入,谈这种文化怎么形成毛泽东的性格,怎么形成他的魅力和智慧。”
在研究毛泽东的为人为文时,朱向前认为,毛泽东对待文章是追求一种近乎完美的精益求精。毛泽东1923年写给杨开慧的《贺新郎·别友》到1973年拿出来修改,几乎是重写,百十字的一首词,改了50年。还有《十六字令·山》,毛泽东自署创作时间是“1934~1935年”,也就是说,3首《十六字令》,48个字,毛泽东推敲了一年,最终改写了中国诗史上《十六字令》无名篇的历史。
毛泽东九死一生,于枪林弹雨中展示着他生命的多重色彩,虽为三军统帅,却又自诩“马背诗人”,在生死对决中,坐在马背上逍遥地寻找与思索,苦苦追求48个字的最佳效果。这种身份的反差和孜孜以求的创作态度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。这对我们当前浮躁的社会和急功近利的文坛都具有典范意义。
朱向前认为,毛泽东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,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深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”1972年9月25日,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周恩来的欢迎宴会上致答辞说:“过去几十年间,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。我国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迷惑。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……”翻译将“迷惑”直译成“麻烦”。周恩来指出不妥。田中角荣解释说“迷惑”是从汉语中学过去的。3天后,毛泽东在游泳池书房里接见田中,将一本《楚辞集注》赠给田中。因为《楚辞·九辩》中有两处出现“迷惑”:“慷慨绝兮不得,中瞀乱兮迷惑。”“然中路而迷惑兮,自厌按而学诵。”洪兴楚在《楚辞补注》中释“迷惑”为“思念烦惑”、“举足不前”。毛泽东赠《楚辞》予田中,以无语的方式告诉他:你不是从汉语中学过去的吗?那你就好好学学这个词的初源正解!
毛泽东读《楚辞》稔熟于斯,并信手拈来,运用到外交领域,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朱向前说,毛泽东因其博大而深邃,不能为世界真正地理解和认识,只有等到世界都能像中国人一样深通汉语时,他们才会真正懂得中华文化的伟大和毛泽东诗词的魅力。
教授儿时曾无书可读,放牧鹅群
作为一个评论家和研究者,朱向前在阐述和研究别人的作品时,他的阐述其实就是“自我生命”的一种表现。严格说来,朱向前只读过6年书。之后,无书可读的他在故乡那条袁河的沙洲上放牧鹅群。正是沙洲和鹅群,还有袁河的水,养育了今天这个多重身份的朱向前。
朱向前是一个老师。从教员到教授到学院训练部部长、副院长,他一直担任着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军事文学的讲授。由他主编的《中国军事文学50年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,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。
朱向前是一个文艺批评家。他笑称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是他的“副业”。而他却把这个“副业”经营得红红火火。早在15年前,朱向前的“三剑客”理论几乎成为军事文学批评的代名词。
朱向前好打乒乓球。他喜欢随身带着乒乓球拍,可以说是走到哪打到哪。手中的拍子自由挥舞,将空间随意切割,将需要的目标拦截,又按照自己的意志推出。成就和快乐同时收归,是乐趣,但决不仅仅是乐趣。
人生、事业、兴趣在朱向前面前,犹如间间闲庭。他信步其间,纵横捭阖,举重若轻。他将时间和空间自由切换,将多重身份不断地拆解与组合,轻而易举,谈笑自若。

责编:曹劲

发布于 2023-11-02 00:16:27
收藏
分享
海报
133
目录

    忘记密码?

    图形验证码